close

『腦中風』可分為阻塞性與出血性兩種,是一種跟年齡與血壓正相關的疾病(好發於三高及老年人),多數中風後的病患在經歷一連串的治療與復健,通常還是會某些程度的身體狀況與動作功能殘缺等後遺症。如何幫助中風患者盡速回復身體動作機能,訓練誘發剩餘的潛力,盡量回復自我照護功能而能夠重返家庭生活甚至工作,積極的復健介入確實是刻不容緩。 

    中風後的復健主要是由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組成的醫療團隊,肢體活動功能的恢復主要是藉著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針對患者不同狀況下提供個別化的復健訓練計畫與執行,協助患者訓練動作轉位功能(翻身/坐起/坐/坐站/站/步行……),提升日常生活上自我照顧能力(穿脫衣物/進食/如廁/盥洗……)。

    訓練計畫主要針對於增進肌力與耐力、減少張力與協同反射的影響干擾,以及手部功能性動作,盡量發揮剩餘的功能,重新過正常的生活。復健的最佳黃金時間是患病後三個月/半年/一年內(越早介入與努力訓練恢復的可預期性會越好),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風後的復健的訓練計劃: 
臥床期(由發病開始到能由他人協助前往復健科治療為止):

1.目的:指導正確臥姿、臥床期的關節運動、肌力及功能訓練,以防止關節僵硬或攣縮變形,肌肉過度萎縮或過度痙攣,並針對臥床時的姿勢擺位及轉換(減少壓瘡的發生),必要時藉由輔具的衛教購買與製作減少臥床期的張力與廢用所致的骨關節變形問題,協助減少併發症。

2.方式:由治療師臨床指導家屬或病患在生命狀況穩定下協助與教育患者患肢床上復健運動,並設計自主式或助力式還是被動式的運動套餐供病患與家屬協助介入。 

穩定期後復建前期(由家屬陪同病患至復健科從事各種物理治療及職能訓練):

1.目的:指導正確運動與訓練方式,促進殘餘機能的提升,並藉由正確的訓練發揮最大的肌耐力及日常動作功能。

2.方式:改善因高張孿縮後的患側的上下肢關節活動度、訓練肌耐力,手部的功能性動作,提升軀體的平衡穩定度及視患者能力加入步態與步行訓練。治療師利用各種誘發技術及物理性刺激與器具訓練,鼓勵建立患者使用健側肢於飲食梳洗等較簡單的活動,或藉由患肢體的練習嘗試恢復原有的動作功能,主要藉由訓練與新習慣的建立避免病患過度依賴。 

出院期(由病患自己或由家屬陪同,繼續在復健科門診治療及定期追蹤治療):  

1.目的:機能的保持與維持再進步的空間,協助處理中風後的不正常姿勢及動作型態導致的次發性疼痛與不適問題,強化重返家庭後的日常功能與可能的自我照護或工作能力。

2.方式:物理治療師著重於訓練病患更好的平衡穩定度功能以及獨立步行的可能元素訓練,試圖利用運動訓練去增進四肢肌力與姿勢矯治及痠痛處理。職能治療師則加強病患在起床後的穿衣、如廁等日常生活動作功能的延伸,並著重以加強手部的功能的訓練為主,以及心理支持職業在設計介入。

  通常在一級醫院緊急住院多能進行術後的臥床期與進入穩定期後的早期復健介入,在住院一段時間穩定出院後,此時出院期的復健介入也是很重要的,患者可以選擇回去醫院或到復健科診所端進行出院期復建的介入,以延續在黃金期的狀況恢復,與黃金期後的狀況維持與次發性痠痛還有高張所致的不適問題,也可在復健單位藉由規律與專業治療師協助的運動復健,以建立常規的活動運動習慣延緩退化持續改善動作技巧與品質。

1.jpg

 

文章:張家榮物理治療師    校稿:陳昱良/蔡庭瑜  治療師

 

arrow
arrow

    changting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