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發生『骨折』的原因通常都是『意外』發生所導致的,較常見的的是車禍、運動傷害以及不小心的跌倒撞傷所致,尤其當骨折發生在老人家的身上是更麻煩的事,而老年人平衡感與反應又比較差常常一跌倒就發生了骨折。所以骨折是一個大家常聽到的疾病但通常是常發生卻又不會立即危害生命,再加上需要較長期康復時間,忽略骨折的照護是常有的事,再加上活動與生活功能的受限總有人容易忽略醫師與治療師的交代,因此又不小心造成了許多後遺症,最常見的後遺症或伴隨出現的症狀有:感染、癒合不良、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的症狀等等,如何讓骨折後的動作與生活功能回復良好,就得好好的重視後續的相關照護、護理與復健。

123.jpg

骨折後盡早接觸復健治療的目的:

  1. 嘗試在最安全與可行的狀況下維持受損處附近關節原有關節活動度,減少固定後的其他正常關節因制動後的費用性關節攣縮。
  2. 維持或提升受損處的肌肉力量,進一步防止肌肉萎縮發生。
  3. 針對骨折受損處的鬱塞血腫問題,疏通骨折處上下關節處與範圍的淋巴堵塞問題。
  4. 藉由專業的評估協助病患設計早期的活動與載重(以不痛及不影響癒合為原則),藉由專業治療師提供個別化的運動計畫與協助建立正確的活動習慣。

5.適度的復健可以減少臥床或制動下所產生之併發症。

    復健科在執行物理復健的內容可分為:

1.儀器治療:

  ◎ /熱療:(急性腫脹期/每次積極治療復健後)冰鎮減輕疼痛、消除腫脹、保留彈性。(亞急性期)減輕疼痛、增加血流的供應、軟化纖維組織、促使微血管擴張而形成水腫。

  ◎ 電療(TENSIFC):減輕疼痛、功能性電刺激、延緩肌肉萎縮。

  ◎ 磁場:增近骨癒合。

  ◎ 低劑量超音波:減緩關節僵硬、關節痛及肌肉痙攣,用來增進肌肉的活動性。

2.徒手治療:

  ◎ 按摩:減輕疼痛、促進血液的循環、降低水腫、牽張纖維化的組織。

  ◎ 關節鬆動術:減緩關節僵硬、改善/保留關節角度、減緩疼痛。

  ◎ 淋巴按摩:改善循環、消腫、增加有效的組織液回流。

3.衛教/運動治療:

  ◎ 姿勢矯正調整:避免過度注意保護骨折處造成姿勢性的變形導致其他次發性的肌肉酸痛與姿勢不良。

  ◎ 適度的運動:維持體力、肌力與動作功能。

  ◎ 骨折處運動:由治療師協助評估後為患者討論設計個別化的運動處方,在不妨礙患處癒合的狀況下增加患處的活動(增加患部的癒合、減少制動復原期肌力的流失與關節的沾粘受限。

    『骨折術後的復健介入』建議越早介入越好

骨折術後復健的分期:

    術後復健前期:骨折復位後疼痛會隨時間漸漸的退去,但患處的腫脹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此時物理復健主要的介入是以止痛、消腫與防止廢用性攣縮為主,通常可藉由適度的熱療、電療等儀器治療,以及給予緩和的按摩復健,運動方面通常會教育患者進行肢體等長肌肉收縮運動(主動肌與拮抗肌一起收縮使得關節不會有角度的動變化,增加肌收縮下的患處血液循環與肌力維持防止廢用產生。

    慢性期:一般骨折後約7-14天即進入慢性期,此期間最大的特徵就是病情相對穩定,再經過急性期的治療後,慢性期比較需要注重調養,這時侯斷裂的骨頭已經開始生出新的骨細胞去修補斷裂破損的部分。本階段除了要悉心照顧避免不當的活動延緩癒合的過程,此時的物理復健則會轉為肌力的提升與骨活動的目標(配合觀察個案骨折處的癒合狀況)。骨折固定處以外的肢體關節開始會進行一些抗阻力運動,以及進行做關節活動度運動,而固定處的肢體仍需要加強等長肌肉收縮(詳見術後復健期的運動)。承重活動也是骨折後復建的主要運動之一(尤其是下肢骨),通常承重量的執行則視骨癒合的狀況依不同比例由醫師與復健師建議執行與訓練之。

   癒合後期:再確定骨折處完全癒合後,物理復健介入的重點則是在肌耐力的加強、姿勢矯正、動作功能的復原與未來的預防為主。通常骨折復原後的骨折處肌力都會稍差於受傷前,除提供活動建議與提升運動強度外,針對受傷時導致的心理因素造成姿勢性的變化,可通過治療師專業的支持提供不錯的信心加持,並針對未來在受傷處可能發生的變化狀況(如:提早退化)給予預防建議。

 

文章:張家榮物理治療師    校稿:陳昱良/蔡庭瑜  治療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ngting711 的頭像
    changting711

    彰化@彰廷復健科診所部落格(chang ting)

    changting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